焦點
-
性別歧視案持續延燒、暴雪高層大異動,總裁、人事副總相繼辭職
不得不這麼說,從動視合併威望迪、再於2013年脫殼成為獨立的遊戲開發公司「動視暴雪」後,就一直動盪不安,近日又因性別歧視案件,引起相當大的風波,如今事件延燒,暴雪總裁J.Allen Brack於昨日請辭執行長職務,將由Jen Oneal和Mike Ybarra接棒。 Jen Oneal和Mike Ybarra都在遊戲界打滾許久,皆擁有相當豐富的業界經驗,Jen Oneal在加入暴雪前為Vicarious Visions工作室(後合併入暴雪)的負責人,而於今年1月時加入暴雪,以開發領導的身分,帶領著《暗黑破壞神》系列、《鬥陣特攻》的開發行程;於Microsoft工作近20年,此前於Xbox部門管理在線服務的Mike Ybarra在2019年加入暴雪之後,邊擔任平台技術執行副總裁、也邊負責Battle.net與開發服務的項目。 對於接任人選,J. Allen Brack也對此表示,「對接任者的領導能力有絕對的信心,相信能為暴雪做出不一樣的改革。」 但不僅是J. Allen Brack辭職而已,稍早時,彭博社等多家外媒先後報導,暴雪全球資深人事副總Jesse Meschuk同樣也將在本週離職,動視暴雪的新聞發言人也已證實該消息,但拒絕再進一步說明緣由,而Jesse Meschuk亦被發現似乎偷偷刪除了自己的Twitter帳號。 雖說暴雪公告並沒有說明J.Allen Brack卸任的原因,但這個風頭上,還是不禁令人想入非非,J.Allen Brack於2005年加入暴雪,並在2008年成為《魔獸世界》的製作總監,在2018年時成為總裁,但卻在這任職3年期間,也捲入了不少爭議,比方說2018年暴雪嘉年華《暗黑破壞神:永生不朽》事件、2019年《爐石戰記》大師職業賽的聰哥事件等。 近日引起軒然大波的性別歧視事件,在加州政府的調查之中,可以發現動視暴雪在聘傭合約上,便有歧視女性員工的情況;在加州法院訴狀中也提到,因動視暴雪內部的「兄弟會職場文化」,對內部女員工相當不友善,這其中也包含了男性同仁與上司,在言論或舉動上的隱性沙文主義,而導致女性員工遭致性騷擾的情況。 由此可知,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這次所爆發的性別歧視事件,早已存在於動視暴雪內部許久,即使J.Allen以及Jesse Meschuk或許不是直接加害者,但他們曾於「可以改革公司內部風氣」的這個位置上,卻還是默認了這歪斜的職場文化,而導致訴諸官司,可能J.Allen Brack只是恰逢其職,換作他人也是會有同樣的下場,但「默認行為」其實也是間接加害者啊,因此為此下台,也是可預見的結果了。 2019年時,J.Allen Brack曾來台與LGBT+社群的暴雪玩家交流,並強調暴雪玩家社群對多元性所展示的內容,並積極讓員工與玩家社群能感到被重視、被接納。但無論是J.Allen Brack也好、Jesse Meschuk、動視暴雪也好,如今重新看到這番言論,對比現今大炎上的性別歧視事件,相當諷刺。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美光Crucial P5 Plus正式發布,PCIe Gen 4 NVMe M.2 SSD 500GB/1TB/2TB三款、最高速讀寫達6,600/5,000 MB/s
在Intel也推出11代處理器、並同步搭配500晶片組之後,SSD固態硬碟的規格也就全面性的邁入了PCIe Gen 4時代,或許已經有許多玩家早在AMD開始支援Gen 4規格SSD的當下就入手起用了,但Gen 4本身也是直到這陣子才迎來第二階段的速度提升,比起早先的5,000 MB/s速度門檻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這也促使許多SSD廠商紛紛開始推出對應的版本。 美光的SSD相信是許多玩家機器內的常客、愛用品,在接續先前的NVMe系列中的P2與P5之後,也迎來了最新款P5 Plus的登場,速度再跳了一階的P5 Plus也直接從500GB的容量版本起跳、分別提供了500GB、1TB以及2TB等3款版本,速度最高可達讀寫6,600/5,000 MB/s,相較於之前推出的P5最高達3,400/3000 MB/s來說,幾乎是翻倍的提升! 同樣採用了NVMe M.2 2280介面,控制器是美光自家的版本、配上同樣是自家的176層堆疊的3D TLC NAND顆粒與自家的快取顆粒,透過搭載的PCIe Gen 4架構,比起前代P5可以擁有更高速度、更低功耗與更佳的儲存密度,算是全套"Made in 美光"了,不過,要稍微注意一下的是,這次推出的3款容量,其中的500GB版本雖然在讀取的速度上仍是維持6,600 MB/s,但寫入的部分則是僅3,600 MB/s,想要享受高寫入速度的玩家、建議還是以1TB或2TB的容量為主。 P5 Plus的其他資料則包括了MTTF可以達200萬小時,總寫入量TBW則是500GB/1TB/2TB分別為300/600/1200,這部分倒是跟之前的P5相同,另外也提供了5年的有限責任保固,對使用者來說應該是蠻足夠的。(不含挖礦啊、各位~) 至於價格的部分,目前官方報價500GB/1TB/2TB分別是107.99、179.99、367.99美元,有興趣入手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產品的開賣喔!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Mlsu_Tpiw ▲Crucial P5 Plus:釋放 Gen4 速度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Zen 3架構與Vega內顯完美結合的AMD Ryzen 5000G系列降臨,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開箱實測
AMD近年來在處理器市場上的進步相信各位玩家們是有目共睹,尤其於去年底上市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在Zen 3架構的加持下,單核有相當顯著的提升,IPC更提升達19%,在當時直接勝過對手一舉成為處理器霸主,「真香」一詞也坐實了產品的確表現優秀,只不過,在接續先前的Ryzen 3000系列的APU之後,內建顯示核心的版本除了先前只特別供應OEM市場的Ryzen Pro 4000系列的3款版本之外,遲遲未見更新一代的5000系列APU現身,算是許多想升級至最新版本的內顯玩家們所引頸期盼的! 在蓄勢了一段時間之後,如今AMD也確定要推出早已露出型號、搭載內顯的Ryzen 5000G系列,只能說在7nm Zen 3架構與自家Vega內顯的搭配下,真的是香味爆棚啊!而且,這可是非先前Ryzen Pro 4000系列的僅限OEM銷售專用版,可以正式開放單獨零售的Ryzen 5000G APU的推出,相信可以一解玩家們敲碗許久的等待之苦吧!(畢竟目前Ryzen 5000都沒內顯,沒顯卡只有CPU也開不了機QQ) 有別於先前的模式,APU的版本不再只是x400G與x200G這兩款,這次直接從高階的先發,率先派出了Ryzen 7 5700G以及Ryzen 5 5600G來打頭陣,規格方面Ryzen 5700G擁有8C/16T,基礎時脈為3.8GHz、Boost時脈可達4.6GHz,具備4MB L2快取與16MB L3快取,內建8CUs 2.0GHz顯示核心,TDP為65W,屬於高階定位。 而Ryzen 5 5600G擁有6C/12T,基礎時脈為3.9GHz、Boost時脈可達4.4GHz,具備3MB L2快取與16MB L3快取,內建7CUs 1.9GHz顯示核心,TDP為65W,屬於較親民的中階定位。至於後面的還會陸續推出,就先稍安勿躁、先看看這2款先發版本吧! 在實際開箱之前,照慣例,先看看官方怎麼說!據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相比前代Ryzen 5 3400G在各項測試項目均有相當幅度的提升,其中Cinebench R20方面,Ryzen 5 5600G就有2.18倍的進步,Ryzen 7 5700G更是有2.78倍的成長;遊戲性能更可看到在多年來依舊火紅的《League of Legends (英雄聯盟)》上有著相當顯著的進步幅度,Ryzen 5 5600G可來到184 FPS、Ryzen 7 5700G更可來到199 FPS。 除了跟自家的前代相比之外、而與對手同等級比較的話,Ryzen 7 5700G透過自身強大的處理器與內顯的性能在各項遊戲效能與測試程式上的表現均優於Core i7-11700,其中在《Fortnite(要塞英雄)》的表現更是相差到54 FPS之多,3DMark Time Spy項目更是有2.06倍幅度的差距。 不只大哥可以壓制i7-11700、就算是Ryzen 5 5600G的部分也是相比對手Core i5-11600在各項遊戲效能與測試程式的表現都有相對有不小的優勢,其中最大的落差同樣出現在《Fortnite(要塞英雄)》上,相差達59 FPS,3DMark Time Spy項目也有1.91倍的差距。 Ryzen 5000G既然也身為AMD家族的一員,各項自家技術當然也是同樣有支援,包含目前主打的FidelityFX Super Resulotion(FSR)、Smart Access Memory(SAM)等等,讓玩家們在遊戲性能上可獲得更顯著的提升。 透過官方測試數據可以看到Ryzen 7 5700G在FSR Performance模式下於各款遊戲中皆有相當幅度的FPS提升,獲得更流暢的遊戲體驗。 同樣採用了AM4架構,Ryzen 5000G系列處理器支援AMD 400、500晶片組主機板,玩家們只要透過更新BIOS至AGESA 1.2.0.3b以上版本即可,而且官方也推薦使用8GB DDR4-3200 CL16 x2記憶體來做搭配可以獲得更佳的成績表現,另外在散熱方面更會隨附原廠CPU散熱器,對於一般標準使用的玩家們來說,可以不必再掏錢另外購買散熱裝置。 Ryzen 7 5700G & Ryzen 5 5600G預計將於8月5日正式上市,官方售價為359/259美金起,台灣售價雖還沒公佈,不過前者約落在Ryzen 7 5800X(449美金)與Ryzen 5 5600X(299美金)之間,後者比Ryzen 5 5600G(299美金)還便宜,大概可以推估兩款處理器的價格定位。 經過一整輪完整官方資料介紹後,相信各位玩家們已經對於本次AMD 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這兩顆處理器的規格、效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這都只是在紙上談兵,身為實務派的小編當然就是要來好好開箱、實測一輪啦! 首先在外盒設計上,AMD 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承襲了Ryzen 5000系列一貫的設計風格,從正面看過去基本上只能從右下角的等級字樣來分別,甚至右上角沒有特別標示「內置顯卡」可能還會跟無內顯的Ryzen 5000處理器搞混呢XD! 不過實際拿起來就與5600X一樣特別的有「實感」,畢竟這兩款處理器歸功於65W TDP功耗所帶來較低的發熱量,加上這類具備內顯的APU相當適合搭載在Mini-ATX、ITX或一些可自行DIY的Mini PC等等這類空間有限的小PC上,所以兩款處理器原廠都隨附了一組Wraith Stealth散熱器。 處理器本體設計上其實就如同外包裝一樣,都是非常標準的Ryzen 5000系列塗裝,基本上只能從上方的名稱才能一眼分辨出來,不過小編發現有個小進步的地方,可以看到在左下角用來對正處理器方向用的金色小箭頭相比一般無內顯的Ryzen 5000系列明顯不少,如此一來更能防止玩家們裝錯方向造成悲劇發生。 紙上談兵完了、本體一覽也開箱來看了,現在該實務派上場啦,小編這邊準備了一連串的測試,包含了5700G、5600G的基本盤CPU測試、AMD Radeon Graphics內顯測試、以及接上RTX 3070 Ti之後的實際效能,看看是否能再拉抬一點RTX 3070 TI的實力,當然遊戲測試也有,各位請別擔心,而主機板部分,令人爽快的是,5700G、5600G依舊使用AM4腳位,因此小編選用了MSI MAG B550M MORTAR,只要更新BIOS就能繼續使用舊版,話不多說,馬上來看看這次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的實際威力吧! 主機板:MSI MAG B550M MORTAR 處理器:AMD 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 顯示卡:AMD Radeon Graphics、ROG STRIX RTX 3070Ti O8G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200 8Gx2 SSD:SP US70 PCIe 4.0 1TB M.2 SSD 首先來看看Ryzen 7 5700G透過CPU-Z所偵測的機體資訊,從中可確認,Ryzen 7 5700G為7奈米製程、並採用AM4腳位、以及擁有8C/16T核心、4MB L2快取與16MB L3;而Ryzen 5 5600G也是一樣7奈米製程、AM4腳位,而核心則是擁有6C/12T,看到快取欄位,也能發現5600G具備3MB L2快取與16MB L3快取,然而這邊有個值得注意的點,5700G與5600G的Radeon Graphics內顯,其修訂版本依為C9,係5600G所搭載、一為C8,則是裝在5700G上,根據修訂版本的不同,在性能上或多或少也會有差異,這方面,小編就留待後面測試來跟各位說明。 看到專門測驗CPU效能的Cinebench程式上,小編這次採用了R20與R23兩個版本來實驗,在對手方面,由於小編手上只有Intel i7-11700K,因此只能用較高效能的K版來評比,雖K版的效能會比無詞綴的11700還來得高,但仍然具有參考價值。 無論是Cinebench R20或是R23,都可以5700G的單核分數有不輸11700K的成績,在遊戲運行效能方面或許會有相對性的提升,但不能說死,依然還是得看顯卡的算力才能判斷,R20版本:5600G單核分數為561pts、5700G為583pts、11700K則為593pts;R23版本:5600G單核分數為1,442pts、5700G為1,490pts、11700K則為1,570pts。 而在多核測試上,5600G與5700G的差距就顯現出來了,但仍然表現不錯,只是從根本來說,所擁有的核心數就不一樣,這樣比起來,倒是小編有失公平了,而為8C/16T的5700G,雖與同是8C/16T的11700K有約莫1到2成的落差,但仍緊咬不放,可以預期本次5700G對於創作者來說,應該能算作是新一代的助力,R20版本:5600G多核分數為4,207pts、5700G為5,463pts、11700K為5,725pts;R23版本:5600G多核分數為10,806pts、5700G為13,871pts、11700K為14,384pts。 現在我們加上AMD Radeon Graphics內顯來一同測試,首先來到3DMARK與PCMARK10上,在針對DirectX 12的Time Spy系列上,5600G僅有1,342分、5700G也差不多,獲得1,450分,而DirectX 11的Fire Strike上,就稍微好了一些,分別是,5600G獲得3,426分、5700G則有3,622分,大作或許不能用內顯玩,但一些基本的線上遊戲、或是比較不吃資源的遊戲還是足夠的;而在PCMARK 10上,5600G的綜合得分獲得了6,372分、5700G拿到6,608分,表現還算優良。 既然說到可以用AMD Radeon Graphics內顯玩一部份的遊戲,那麼總該來測試看看到底跑不跑得動吧,小編這邊選了歷久彌新的《英雄聯盟》、《絕對武力:全球攻勢》、《銀河破裂者》、《古墓奇兵:暗影》。 基本上,《英雄聯盟》與《絕對武力:全球攻勢》這兩款遊戲,在還沒評測之前,就可以想像絕對能玩了,即便使用文書機的玩家們,在入手5600G或5700G之後,工作之餘還能上線與全球玩家對戰,只是比較意外的是,雖然知道《英雄聯盟》不太吃資源,但沒想到成績竟然這麼好(哈);至於銀河破裂者的部分,小編分別在5600G上獲得了47.81 FPS、5700G上則有53.15 FPS的成績,而這是小編在沒有開啟FSR功能的前提之下,可以想見,假設開起來之後,FSR對於內顯的效果,還是頗具效力;而《古墓奇兵:暗影》則是小編拿來測試AMD Radeon Graphics的極限,在FHD解析度之下,適當調整遊戲內畫質之後,雖然分別都只獲得了20至30區間的FPS,分別都勉強還有20至30FPS的成績,假設玩家們夠那個心臟,也可以以最低畫質來執行遊戲。(哈) 只不過,即使大部分玩家選購了APU,但還是會加裝顯卡,沒錯吧,因此小編也加入了前陣子大放異彩的RTX 3070 Ti,來與我們這次實測的5600G、5700G作搭檔,不過之前站上已經為各位開箱過許多RTX 3070 Ti,小編這邊就不多介紹,就看看GPU-Z的偵測資訊吧,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去站上搜尋RTX 3070 Ti的開箱文囉。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次3DMARK與PCMARK 10的評測,這次也加上i7-11700K來作比較,雖然整體還是略輸一些,但5700G替RTX 3070 Ti所拉抬的表現,可以說是相當優秀了,但值得注意的是5600G,相當令人意外的是,只有Time Spy與Fire Strike上稍微落後一點,但在更具壓力的Extreme、Ultra模式下,可以看見與5700G的差距有明顯縮小;而PCMARK 10的話,唯一有較大波動的就是Digital Content Creation這項目上了,雖說這是因為加裝了顯卡的緣故,但以10,000分作門檻來說,這兩兄弟都頗具水準。 遊戲測試部分,當然也能拿一些大作來試試了,FHD解析度算是最低門檻,小編這裡就略過不說。先扣除11700K體質所帶來的性能助益,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在4K解析度上,5600G、5700G與相愛相殺的11700K為RTX 3070 Ti啟動的性能,並沒有太大落差,看到2K方面,即使RTX 3070 Ti是敵手陣營,但5600G與5700G並沒有排外,為RTX 3070 Ti做了最佳後盾,這點也可以放到擁有光追功能的遊戲上來看,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可以從5600G與5700G的數據上發現,在2K解析度上可以明顯看出CPU所帶來的性能差距,小編可以清楚明白地說,2K解析度將會是未來的電競主戰場。 那麼創作者部分呢?別急,這不就來了嗎?相較遊戲來說,或許創作者更需要的是處理器的效能,以Adobe Photoshop Benchmark 1,000分作為基準點,5600G與5700G都有不俗的表現,至於Premiere的話,從數據可以發現,或許選擇5700G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其實Premiere相當嚴苛,假設有獲得400分以上數據,其實已經算是中上等級的了;接著看看Blender,所獲得的數據(秒數)越短,意味著處理器的運算效率越好,小編對照過Blender的Date Base,以5600G來說,處於該資料庫的前30%「好學生」行列、而5700G則是前2成的資優生,這種說法,應該比看數據更加簡潔明瞭吧。(笑) 小編以自己的實際測試數據來說話好了,嚴格說起來,這其實是一件相當矛盾的事,會使用內顯的玩家,基本上就是有預算及用途考量,目前5600G與5700G的售價,分別為359美金259美金,以鬼島商人的尿性來說,5600G賣破9,000元台幣也不是不可能、5700G或許會破台幣1萬1,因此對文書機玩家來說,使用比較高貴一點擁有內顯的CPU,可能就會爆預算了,即便5600G與5700G的內顯表現相當優異;但加上顯卡的話,對於電競玩家來說,預算可以拉高,以這兩顆CPU的價位屬於中價位的模式來看,可說是相當迷人,至於創作者部分,假設是靜態攝影、平面設計之類的玩家,那麼5600G對你而言,是最剛好的幫手,而動態攝影、剪片類的玩家,或許就可以選擇5700G,更有趣的是,AMD官方所釋出的數據,所預設的對手是11700,但小編卻用了更高階的11700K,竟然發現可以緊緊跟在在車尾燈後,某方面來說,這可算是意外之喜啊。(哈)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與其給別人報、不如乾脆自己爆,Google公開部分Pixel 6系列手機的外觀與規格
眼看下半年度的智慧型手機大戰即將開打,在大家眾所期待的手機中,Google的親兒子Pixel系列一直都是媒體關注焦點,在不少報料已經指出新一代的Pixel 6與6 Pro會用上「極具辨識度」的外型以及自家研發的特殊處理器之後,官方也不打算繼續憋著了,直接邀請外媒參加秘密發表會,同時也在上公開了新手機的真正面貌與部分規格。 在外型上,一如網路流傳的圖片,新一代Google Pixel 6的機背頂部有著一快巨大的突起,且提供了黑、灰、珊瑚紅、流沙金以及相當特殊的淡藍色+淡綠色撞色款式(官方還沒尚未對顏色命名),同時巨大的相機模組則是以則是現今較少看見的橫向方式排列在黑色的緞帶條中,Google表示這次他們替換掉了祖傳的相機模組,改用了全新的設計,這是造成機背形成巨大突起的原因。 至於在鏡頭的配置上,尺寸較小(估計是6.4吋)的Pixel 6使用採標準+超廣角的設計,大尺寸(推測是6.7吋)Pixel 6 Pro則在這之上加入了4倍光學的遠望鏡頭,官方沒有明確的指出鏡頭的畫素,只有表明主鏡頭在進光量將會是上一代150%,搭配全新晶片和演算法,Google在這方面相信是值得期待的。 而提到了新的晶片,Google也承認了新的Pixel 6將會使用首款自家開發的處理器,不過它的正式名稱不是網路上流傳的「Whitechapel(白教堂)」,而是稱作「Tensor」,恰巧和NVIDIA的深度運算核心Tensor Core撞名,在某些方面的功能上也相當類似。 Tensor處理器最大的特色就是擁有極為強大的AI運算能力,除了能夠用來強化相機影像運算的能力外,還能夠大幅度的強化語音辨識功能,Google也特地推出了一個名為SODA(Speech On Device API)的開發工具來進行對應,宣稱能夠提供比擬資料中心的語音分析能力,且整體的過程還比過往節省了一半的電力。 在媒體的秘密招待會上,官方示範了使用Pixel 6手機進行語音輸入,過程中玩家能夠在麥克風保持錄音的狀態下透過鍵盤修改內容之外,還可以在輸入完成之後,直接使用「Send」、「Clear」等語音指令送出訊息,讓玩家未來能夠徹底的解放雙手,開車回覆訊息再也不需要分神去按送出鍵。 此外,Google也示範了影片字幕的生成功能,透過Tensor強大的AI運算能力,影片的字幕不僅能夠及時出現,還可以同步完成翻譯功能,重點是整個過程「不需要網路」!從而達到消彌語言隔閡和保障隱私的雙重功效。 最後,隨著大家日漸注重隱私的防護,Tensor處理器也整合了新一代的Titan M2安全晶片,並宣稱它將會賦予手機現階段最安全的安全防護。 目前官方雖然已經公開了外形和規格,但尚未表明何時會正式發表與推出,一些比較詳細的硬體資訊如相機解析度、電池容量等也都未明確說明,只確定Pixel 6系列將會支援5G網路,目的大概是希望在後續保留一些驚喜,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多加留意和期待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哎呀!Intel執行副總裁說溜嘴,推特發文不小心洩漏了Thunderbolt 5將擁有80 Gb/s?!
Intel客戶端運算事業群(Client Computing Group)的執行副總裁兼總經理Gregory Bryant,於日前展開了2021年首次的Intel海外之旅,而在Gregory Bryant探訪Intel以色列研發機構時,發布了一條推特,結果不小心透漏了目前Thunderbolt 5的一些研發細節,雖然推文馬上就被刪除,但還是被眼尖的媒體與玩家發現了,也因此引發了對Thunderbolt 5技術的無限猜想。 於國外媒體ANANDTECH所截取的照片中可以發現,牆上的海報寫著「80G PHY Technology」,而從第二行文字可以隱隱約約看到關於USB 80G的一些敘述,再對比今年3月,Intel I/O戰略總監Ben Hacker接受採訪時所說,下一代Thunderbolt、也就是Thunderbolt 5有望將頻寬提升至80 Gb/s,那麼這個「80G PHY Technology」是否就意味著,Intel正在開發目前未公開的Thunderbolt 5呢? 而緊接在USB 80G之後的文字則是顯示,這項技術將繼續使用USB-C接口,也就是說,在某個時間的區間內、至少是在Thunderbolt 5發布之後,我們都還能夠繼續使用同樣的傳輸埠USB-C。 我們都知道目前大部分的傳輸技術、包含乙太網路等等,大多使用PAM-4來取代老式的NRZ不歸零編碼,因為在相同頻率下,PAM-4的頻寬是NRZ的2倍,但這項「USB 80G」技術,卻採用了PAM-3脈波振幅調變技術,這就相當有意思了。 目前依舊不知道Thunderbolt 5的詳細內容,但假設猜測成真,那麼我們就能繼續依賴USB-C獲得更多的傳輸效率、包含儲存裝置、充電裝置等等、在4K與8K顯示器方面也能獲得更高的螢幕更新率,不過這依舊只是猜測,USB 80G一詞也是對照Ben Hacker的發言所作出的遐想(USB 4為40Gbps、所以這算是USB 5 ?),未來如何,還是得等Intel把牙膏擠出來才知。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從經濟笑話到為科技界帶來奇蹟與災難,探討加密貨幣的身世與未來(下篇)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編介紹了加密貨幣的特色、挖礦的機制,讓大家可以知道現今當紅的比特幣、乙太幣等貨幣是如何產出、交易,以及取得的方式,時至今日,瞬息萬變的貨幣市場依然是個大財經新聞最為矚目的焦點之一,看著加密貨幣層出不窮的新聞議題,那上一秒暴跌、下一秒暴漲的幣值,其投資的驚險程度可說比坐雲霄飛車還要刺激呢! 當然這也不免讓人好奇是什麼原因使得加密貨幣走到了現今的這一步?究竟加密貨幣是否真的應該稱為貨幣,還是只是單純的炒作工具?本篇小編將大家來探討關於加密貨幣在貨幣本身、交易使用以及挖礦等方面所引發的各項爭議與緣由,讓一切是事件始末能有更完整的參考。 在開始講述有關加密貨幣的相關爭議之前,小編先為大家簡單整理的10個有關加密貨幣的特色重點,這10個重點在加密貨幣的使用、炒作等方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1) 加密貨幣沒有實體,僅以虛擬數位的形式存在於網路中,任何人都可以發行自己的加密貨幣。 2) 第一款加密貨幣是由中本聰所發明的「比特幣」。 3) 加密貨幣的數量有最大上限,其初衷是為了控制通貨膨脹。 4) 多數加密貨幣遵守三大原則:「交易去中心化」、「隱私匿名化」、「金流透明化」。 5) 加密貨幣的密碼非常的複雜,必須妥善保管,一旦遺失將沒有任何方法能夠補發。 6) 取得貨幣的行為稱為「挖礦」、參與挖礦的人則稱之為「礦工」、用於挖礦的主機稱作「礦機」。 7) 礦工藉由協助破譯加密區塊、完成交易認證與記帳來獲得貨幣獎勵。 8) 挖礦會消耗大量電腦的運算資源,因此想要增加效率就必須增加主機的運算效能。 9) 挖礦難度會隨著整個交易網路的運算能力和貨幣的產出數量調整。 10) 挖礦獎勵會每產出一定數量貨幣之後進行減半,直到貨幣達到最大上限。 在傳統上,物品想要成為一款貨幣,需要具備3大基本原則:可以做為交易媒介、可以做為記帳單位、可以儲存價值,然而當中本聰發明比特幣的時候,其獨特的存在形式和規則讓它被許多經濟學家視為笑話,因為比特幣與其它加密貨幣存在太多「槽點」,部分甚至是和傳統經濟概念相違背的,以下小編便以上述的三大原則來分別解釋加密貨幣在本質上所存在的問題。 錢最重要的功能當然就要拿來花掉,而要成為一個通用的貨幣,它至少需要滿足「被多數人認可」、「容易儲存」、「容易運送」、「價值安定」等條件。 一款貨幣想要被多數人認可的話,發行機構通常會需要有著相當的權力、財力來做為支撐,必要時還需要制定一套專門的法規來管理發行、交易、兌換等細則,如此貨幣才能有足夠的公信力和保證,使人們能夠放心的使用。 當然基於交易締結形式自由,在多數的情況下,只要雙方你情我願,想要使用任何物品做為交易媒介只要雙方彼此互相承認就好,但是如果要讓流通性更為普遍,對於多數國家來說,勢必就必須要更審慎對待了。 然而加密貨幣的背後沒有政府或金主爸爸來撐腰,任何人只要有足夠的技術就能自由的發行貨幣,且通常為了保證公平性,貨幣的創辦人通常不太會干預貨幣的各項機制,這使得加密貨幣本身只能依靠參與者彼此之間互相約束而無其他管理的方案,相較於傳統貨幣會由國家或發行組織會隨時監視和調整貨幣政策,加密貨幣基本上不管發生任何問題都是求助無門的。 也因為存在浮濫發行、缺乏相應管理機制的關係,目前大多數的國家包含台灣在內還處在觀望和立法階段,只允許用於個人交易行為,但無法享受貨幣相關的法律權益;有的國家如孟加拉、阿爾及利亞、玻利維亞則直接否定了加密貨幣,用其從事交易將會遭到法律制裁。 不過在眾多觀望和反對中也是有例外的,像是中美洲的「薩爾瓦多」便在2021年6月初承認比特幣為國家的法定貨幣,是世界第一個承認加密貨幣為正式貨幣的國家。 很多人可能認為加密貨幣以虛擬的形式存在,所以在儲存上應該是相當容易的事,但現實情況正好相反,由於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原則,使得貨幣的儲存不僅非常麻煩,而且成本非常的高。 首先在金錢的載體上,每個人都需要自備至少一台手機或是電腦,並且連接上網路,接著因為加密貨幣去中心化的緣故,所以帳號的辦理服務無法請銀行、郵局一類的官方機構給予協助,取而代之的是由各路熱心的網友、大神們自發性建構出來的服務網站和應用程式,這造成我們必須自行在無數參差不齊的服務平台中去一一分析和篩選,對於科技、網路較不擅長的人來說,光是這一點就足以勸退他們了。 然而選定登入平台還僅是第一步,由於沒有專屬機構負責保障大家的資產,加密貨幣只能改透過提供極度複雜密碼來提高帳戶的安全等級,再加上帳戶隱私匿名化的關係,平台不會記錄任何用戶資訊、也不提供(辦不到)帳戶遺失追查與補發的服務,所有用戶只能自行設法妥善保存帳戶的登入資訊,進而增加資產保存的成本與麻煩。 但這一切還遠沒有結束,依據金流透明化的規則,在登入之後,每一位用戶都會獲得一本儲存所有交易紀錄的帳本,這個帳本光是第一次下載所需的容量就達到60 GB以上,且還會以每年約60 GB的速度越滾越大,這對於一般主機來說都稱得上是不小負擔,更遑論空間更少的手機了。 由於加密貨幣在初次設定與後續使用上需要面對太多的麻煩,廠商們自然能嗅的到商機,因而推出了「代理」的服務,依照性質可以分為「代理錢包」、「代理買賣」兩大類。 從前面敘述中可以得知,對於一個打算長期使用的用戶來說,不斷膨脹的巨大帳本容量是最為困擾的事,而代理錢包的概念就類似雲端硬碟,由廠商「提供儲存空間」和「轉帳功能」,簡化用戶的在操作和資料儲存上的負擔。 代理錢包的好處就是功能非常的單純,帳戶的控制權是完全落在用戶本身的,這讓代理錢包幾乎最大化的保留了加密貨幣交易的所有特色,諸如:系統不會留下個資、登入需要自行輸入那反人類的密碼、不提供帳戶尋回服務等。 不過在使用上需要注意的事,由於多了一步代理的步驟,帳戶暴露風險的程度將或多或少的提高(可能遭到側錄、駭客入侵服務商機房等),另外不同貨幣因為機制不同,在代理錢包的條件下能使用的功能會有所差異。 此外在轉帳交易的時候,多數平台廠商也都會從中收許手續費,畢竟維護伺服器以及帳戶空間也是需要成本的嘛! 代理買賣常又稱為「貨幣交易所」,其功能與我們熟知的股票市場接近,用戶如果當純只想進行投資操作的話,可以略過申請加密貨幣的帳戶,僅申請代理買賣平台的帳號即可,平台的服務除了協助儲存管理加密貨幣外,也可以直接使用現金買入或賣出加密貨幣,而不再限定單純的交密貨幣轉帳,讓整體的概念更為貼近傳統的金融操作模式。 只是透過交易所的形式其實就相當於徹底拋棄加密貨幣的三大核心精神,不但交易變為由專屬機構處理,為了能夠順利變現,我們的帳戶、個資、金流等隱私也將變得能夠被追查與掌握,也就相對增加了不法行為(駭客入侵、捲款詐騙)發生的可能。 加密貨幣的價格變化幅度之大相信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試想早上可以用一個比特幣買到一台iPhone、到了下午卻變成只能買保護殼、到了第二天卻又變成可以包下iPhone外加一台iPad,相信各位應該是不會想要使用這樣的貨幣來進行日常交易吧?畢竟這樣高度變動的不確定性用起來不僅相當不便,也讓貨幣失去衡量商品價值的功能,造成整個市場和社會的混亂。 造成加密貨幣的價格浮動如此劇烈的原因除了來自大量有心人士的刻意炒作之外,另一大原因則是貨幣本身缺乏了「價值判斷」的基準和保障。 在傳統的貨幣概念中,我們之所以能夠認同紙鈔面額的價值,而非把它當作一般紙張看待,是因為背後的發行國家或組織對其價值做出了定義以及擔保,而我們相信這份定義以及承諾,貨幣上面的數字也才有了意義。 但是加密貨幣則是完全相反,貨幣的背後沒有對其價值做出定義和保證,一切全部交給市場機制決定,這樣的性質比起貨幣反而更偏向藝術品和期貨,有喜好、有需求就能夠讓價格無限上揚;相反的,倘若有任何不利的風聲或事件,貨幣的價值也能夠一瀉千里,甚至徹底歸零也都不是不可能。 若不以貨幣的角度而是以投資的角度來看,加密貨幣是一款有著高收益、高風險的商品,有獨到眼光的可以發家致富,可是錯過時機的話要輸到脫褲也是輕而易舉,特別是現今主流的比特幣、乙太幣等因為參與的人太多、投資成本過高,促成不少人轉向選擇其他較為冷門的幣種,看看未來是否有機會鹹魚大翻身,像是最初只是惡搞產物的狗狗幣(Doge Coin),便是以網路迷因梗圖(Meme)的柴犬多吉(Doge)作為形象所推出,原本只是網路同好間的冷門貨幣,卻因為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表態,讓它的價值在短時間內暴增了無數倍。 加密貨幣在發行上不存在任何實體形式,且高度注重安全性和隱私,但也因為這樣的特性,使用加密貨幣在真實的使用場景下反而會帶來一定程度的麻煩,這也讓貨幣在應用的場合受到了不少侷限。 不同於傳統貨幣演變到今日可以使用現金、信用卡、支票、行動支付等多種實體、虛擬的交易形式,加密貨幣必須、也只能在有連接網路的情況下進行轉帳交易,過於單一的支付方案容易造成買賣行為受到環境的限制,倘若所處的環就沒有行動網路訊號、Wi-Fi,加密貨幣價值再高也無法用來換取任何商品和服務的費用。 同時,單一的付費方式也不利於應付意外狀況,倘若用戶做為貨幣儲存載體的手機、電腦裝置遺失、損壞,其影響除了在找到替代設備之前都無法消費之外,可能還就得祈禱一下自己有將密碼備份在其他地方,否則在加密貨幣嚴苛的帳戶防護規則下,損失的可就不是一部設備那麼簡單了。 加密貨幣在交易的處理上並不像一般信用卡一樣是即時處理的,加密貨幣的網路系統會每隔一段時間蒐集整理一定數量交易資料打包成加密區塊,在透過礦工解密區塊、所有線上用戶驗證答案,交易才算成立。以比特幣為例,網路系統會以約每10分鐘的速度生成一個新的區塊,而每一次區塊所能容納的交易數量上限為2,500筆,超過了就只能等待繼續等待,直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筆資料被打包。 這種形式在加密貨幣還未成為顯學的時候還不是大問題,但隨著現在越來越多人的加入,交易轉帳的數量也越來越大,一筆轉帳時間從原本幾分鐘,演變成數小時,效率上實在是相當低落。 此外,由於貨幣網路會把每一筆交易資料通通紀錄在帳本上,並且不存在撤銷或是緩衝機制,所以了如果發生送出的金額錯誤、重複送出等情況時,用戶雙方是沒有辦法取消或是退還款項的,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再發出一次交易申請,請對方轉出差額,但因為交易網路或代理平台會收取手續費的關係,究竟該退回多少,這恐怕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面對交易網路效率日漸低落的問題,有社群開發者打造了名為「閃電網路(Ligntning Network)」的交易系統,這個系統的概念相當特殊,它的主體形式是將交易的「過程」獨立到加密貨幣之外,並以「借跟還」的概念,透過智慧型合約進行交易,其執行的大致方式如下: 假設今天有A、B、C三人,A與B建立了閃電網路交易,B也與C建立交易網路,此時建立連接的雙方會創造出一個節點,並在裡面存入一定數量的貨幣,只是這裡面的貨幣無法被任何一方單獨取用,唯有在雙方皆同意取出貨幣的時候才能執行,同時在取出之後,建立的連結也就跟著關閉消失。 而在連接建立的狀態下,連接的雙方可以互相交易「貨幣的分配比例」,也就是A如果要轉出2個貨幣給B時,就可以發出分配調整合約,讓雙方在未來取出貨幣的時候,B能夠多拿2枚貨幣,由於整個過程只有在最終交易連接關閉之後才需要將結果登記在貨幣平台的帳本上,平時狀態是沒有實質的貨幣的流動的,自然也就不需要排隊等待貨幣平台的各項交易認證手續,大大提升交易效率。 除此之外,在閃電網路的交易體系下還能執行「間接」交易,以A今天要轉帳2枚貨幣給C為例,兩者雖然沒有建立閃電網路,但剛好彼此之間有B這位共同對象,此時B就可以替A轉出2枚貨幣的合約給C,並在之後向A請款即可。 閃電網路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上百萬筆的交易,對於那些需要頻繁進行加密貨幣的用戶來說,能夠省下相當多的等待時間與交易的手續費,但相對也是存在問題的,畢竟雙方其實是在交易的貨幣的所有權,而非貨幣本身,加上取出貨幣需要雙方同意,造成如果有任何一方不願解除連接,或是其中一方將帳戶弄丟,這都將造成用戶再也無法實質性的取回貨幣。 此外,這種交易形式也會造成貨幣逐漸集中於某幾個交易大戶的節點上,形成類似中心化的結構,從而擁有主宰交易網路的權力,誘或是哪天節點的持有者退出,閃電網路將會面臨崩塌疑慮。 匿名制的帳戶、一次性的交易地址、加密區塊的交易認證形式,以上種種機制讓加密貨幣交易有著近乎無法追蹤的特性,這樣的好處能夠大幅度保護用戶的隱私,提高交易的安全;相反地,對於有心人士來說,這也代表變相成為了犯罪不被追查的完美工具,在某些層面上,這甚至是加密貨幣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特別是現在越發獗的網路犯罪,自從加密貨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之後,許多駭客、詐騙犯選擇不再要求受害者以信用卡轉帳的形式支付贖金,而是改為要求支付加密貨幣,像是大家聞風喪膽的勒索病毒在2019年的時候,就有將近90%以上的案件都是要求支付加密貨幣,其中又以比特幣為大宗,由此能夠看出加密貨幣早已淪為了不肖虛擬網路分子的一大犯罪利器。 除此之外,利用金流無法辨認身分的特性,加密貨幣也被認為具有用為洗錢、詐騙的潛質,特別是去年2020年底到今年6月的期間,比特幣、乙太幣的價格來到歷史最高點,除了大量股市名嘴吹捧或看衰的新聞之外,相關交易、集資平台無預警關閉、創辦人捲款潛逃的事件更是接連的爆發出來。 像是在2021年4月時,土耳其的貨幣交易所Thodex創始人兼CEO,Faruk Fatih Ozer便捲款了當時價值約20億美元的比特幣潛逃,造成整個平台徹底停擺,上千名的用戶將可能完全無法拿回自己投資購買的比特幣,土耳其更是對平台創始人發出國際通緝令。 緊接著在6月時候,一對南非兄弟檔所設立的加密貨幣交易App,「Africrypt」便以伺服器遭害為由,刻意欺騙與拖延用戶,並趁機捲走了6萬9000枚比特幣,以當時的市值換算相當於40億美元,成為迄今為止金額最高的加密貨幣詐騙案件。 為了亡羊補牢,遏止加密貨幣帶起洗錢、詐騙的歪風,越來越多國家出手做出相應的對策,包含南韓、中國、英國、美國在內,都立法將加密貨幣交易納入洗錢防制法中,台灣也將跟隨國際的趨勢,於七月的時候同樣將虛擬貨幣納入洗錢防制的管制對象。 當然做為資金出入口的貨幣交易所也同樣被各國政府盯上,像是現階段最大的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就正遭到美國司法部門對於逃漏稅、洗錢犯罪等非法金融活動的調查、在泰國則遭指控未經許可在經營數位資產業務面臨刑事訴訟、英國更是直接禁止幣安在國內從事交易行為。 其他諸如Kraken、BitMEX 等交易所也同樣被相似的理由遭到起訴,正在等待法院判決中,由此可知加密貨幣在金融犯罪方面正成為了各個國家最為擔心與嚴加防止一大重點之一。 從去年年底開始,各位玩家一定會發現升級零件或組裝電腦的難度變得極高,特別是顯示卡的部分,架上的中高階以上的顯卡不是被搶購一空、就是只剩下一些「笑能級」入門卡,又或者是店家有貨,可是價格翻了2、3倍,而且想買還得同時搭配一大堆周邊或是滯銷品。 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肺炎疫情使得物流系統大塞車,促成上游製造商的生產原物料供應不及,連帶影響下游的鋪貨速度;其二就是加密貨幣的價格暴漲,大量礦工湧入,從而出現掃貨潮,更有礦工因為買不到顯卡,乾脆轉向掃蕩電競筆電! 再加上貨幣挖礦的類型推陳出新,其中新興的"奇亞幣(Chia)"甚至還能用硬碟來進行挖礦,讓容量8TB以上的HDD硬碟與2TB以上的SSD在一夕之間也全都搶購一空,也讓眾多玩家們感嘆DIY電腦市場大概只剩機殼不缺貨了。 不過除了造成電腦零件供不應求、價格暴漲之外,大量礦工投入挖礦的行列也同樣造成了大量的社會、環境的問題,也讓部分廠商不得不在產品策略上對挖礦做出調整,甚至逼得部分國家地區決定立法,嚴正處理挖礦行為。 挖礦是一件極度消耗電腦運算資源的工程,依照幣種的不同會讓顯示卡、處理器、硬碟等零組件長時間處在最大負載的狀態,以顯示卡來說,這樣長時間高壓運作,將會高度損耗風扇、電容等零件,讓產品在到達保固之前就有可能提前損壞。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許多礦工會以相當誘人的價格出售他們使用過的零組件,有一些較有良知的礦工會特別告知這是挖過礦的,但也有較為惡劣的則會閃爍其詞(或根本否認),讓玩家買到的二手顯卡在使用壽命和穩定度上打上了一個大問號。 在過去,有一些玩家可能會想說,反正一張顯示卡的保固動輒3~5年,壞了大不了拿去送修就好,但自2019年年底開始,二手市場上開始出現大量淘汰礦卡之後,許多廠商也一度修改了他們的保固條款。 微星在2020年6月的時候曾公告,顯示卡在無料可修的情況下,廠商會強制購回顯卡,但一年內產品折舊率達到30%,等於玩家只要一拆封,產品價值就直接打七折,此舉引發大量網友不滿,更以「七折星」對此廠商進行嘲諷,逼得微星不得不在事後收回成命,這場爭議才算平息。 與顯示卡由大眾玩家獲得勝利相比,奇亞幣造成了硬碟問題可就沒這麼好運了,在賺取貨幣的機制上,奇亞幣是藉由時間內硬碟容量的變化來換算成收入,代表硬碟容量越大、寫入速度越快,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多。 然而這種大量反覆寫入的行為很容易就達到硬碟的「最大寫入量(TBW)」,也就是一顆硬碟能夠反覆紀錄資料的理論極限,造成硬碟的資料儲存功能出現效率下降、異常、損壞的情形,其中又以SSD的影響最為嚴重,因為SSD的每個儲存單位的消耗是不可逆的,達到寫入上限後該區塊就會完全損毀,無法再記錄任何資料,而以挖礦的行為來說,一顆1TB的SSD大概不出3個月的時間就會徹底報銷,遠遠低於廠商給出的3~5年保固。 為了因應這種「不合理」的使用模式,不少硬碟修改了保固條款,將「保固期間內但超過最大寫入量」的使用情形排除在條款之外,有的廠商甚至直接下調最大寫入量上限,以此來防止礦工們藉此鑽漏洞,只是對於一些像是影音剪輯、3D應用開發一類等等需要大量依賴硬碟寫入的工作者來說,他們的權益也就在這場意外之下遭到了剝奪。 另外,小編在這邊也特別呼籲各位玩家,硬碟本身是屬於帶消耗性質的零件,在購買上要盡可能地找有信譽的店家購買「全新品」才是上策,畢竟錢再賺就有,但損毀的資料和回憶可是失去就再也回不來的。 以一張RTX 3080公版卡滿載的功耗320W來算,礦工只要3張卡片就需要消耗將近千瓦的電量,這還不包含散熱冷卻所需的電力,不難想像一些大型「礦場」動輒上百、上千張的顯示卡一同運作,其整體的功耗會是多麼的驚人! 據劍橋大學的研究估算,2020年10月全球用於挖礦所消耗的電量大約是一年67太瓦(1太瓦=1億度電),但在之後因為比特幣、乙太幣價格暴漲,電力的消耗量將近翻倍到了一年121太瓦,其消耗的能源甚至比紐西蘭、澳洲、阿根廷等國家一整年的所需電力還高。 如此龐大的電力消耗反應在最現實的層面就是恐怖的電費,一個月帳單破百萬都是家常便飯,為了減少開支,比較遵守法規的礦工會開始往一些電費較便宜的國家開設礦廠,至於泯滅良知的,選擇竊電的案例也是層出不窮。 以伊朗為來說,由於當地電價每度電換算台幣大約只要0.6元,使得該國成為全世界前六大的礦廠聚集地,光是其中最大的14家礦場所消耗的電量就可以達到3億瓦,相當於當地10萬人的用電量,如此龐大的電力需求,最終導致國家的電網系統不堪負荷,連續數周造成包含首都德黑蘭在內的主要城市紛紛發生無預警停電,超過百萬人數小時無電可用,最終也逼得政府當局出手關閉1,600多座礦場。 同樣的面臨跳電之苦的還有中國,在政府出手打擊挖礦之前,中國供應了整個交易網路約1/3的算力,其中四川省更是中國最大礦場的聚集地,有的大型礦廠內部礦機數量就高達21萬台!為確保充足的電力,部分礦場選擇直接從高壓電塔引入電源,而這樣的做法自然也毫不意外的造成下游的居民飽受供電不穩的折磨。 至於台灣本土的狀況也是不遑多讓,由於一般家庭用電無法承受大規模挖礦的需求,且電費也過於高昂,一些礦工便把歪腦筋動到了養殖和工業用電上,有的是掛羊皮賣狗肉,以工廠的名義申請用電,實則是進行挖礦,更惡質的則是乾脆用偷的,直接從工廠、魚塭等地方外拉線路,讓自己能夠享受「免費」能源。 根據台電統計,近三年已經破獲了53起挖礦竊電案,其中光是2020年一整年,台灣因挖礦而竊電的金額就達到了1.5億元,累積的求償費用則來到2.62億元。 前面提到,多數加密貨幣的挖礦行為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消耗能源代表發電廠必須為此供應更多的電力,也就相對會需要燃燒更多的石化燃料、排放更多廢氣,加重空氣汙染和溫室效應。 除此之外,部分礦工為了減少冷卻所需的費用,會選擇將礦場設立在氣溫較為寒冷的地方,甚至還有跑到零下40度的西伯利亞北極圈,利用得天獨厚的超低溫氣候,讓礦機全力挖礦也不需任何冷卻設備,但是極端環境系統是相當脆弱的,這也使得當地生態在面對礦工大舉進駐之後而須面臨考驗和威脅。 同時垃圾汙染也是挖礦的一大問題,大量的礦機日以繼夜的工作也代表途中將會有大量的零件在過程中損壞,不論是顯示卡、處理器、硬碟都堪稱是消耗品之一,這些淘汰下來的電子零件本身的組成成分都相當複雜,必需由專門的回收廠商負責處理,只是這部分所要付出的成本並不低,所以更多時候,這些報廢品的下場就與一般的垃圾一樣遭到掩埋或焚燒,這也同樣加劇環境的汙染問題。 目前關於加密貨幣所引發的環境議題已經開始受到重視,即便有些人對此抱持懷疑或反對的態度,不過在高昂的電費面前,尋求成本更低、更為乾淨的能源替代方案倒也算是與追尋利益的目標一致,也意外地提升了綠能需求,達到幫助相關產業發展結果。 以上就是加密貨幣在不同面向上所引發的相關問題,不難看出加密貨幣演變至今其實已經和它最初的初衷出現了許多矛盾,不得不感嘆再完美的理想始終究比不過人性的慾望。 但不論如何,從第一款加密貨幣"比特幣"誕生至今約十個年頭,其所帶來影響力都無庸置疑的對整個社會造成舉足輕重的改變,而小編也透過上、下兩篇文章,讓大家能夠更全方面的理解和認識這個「虛擬黃金」。至於面對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和還在不斷演化的加密貨幣,究竟是應該是要躬逢其盛、還是靜觀其變?這一切的操作和判斷就交由各位自行分析與定奪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AMD Radeon RX 6600 XT終於現身、目標瞄準RTX 3060,將於8月11日隆重登場
上週站上為各位報導了AMD Radeon RX 6600 XT即將在8月11日上市的消息,而於今早,AMD官方也正式確認了此一消息的正確性。 規格方面也與站上之前所報導的並無二致,RX 6600 XT具備32組CU、2048組串流處理器,基礎時脈為1,968 MHz、遊戲時脈可達2,359 MHz、Boost時脈最高可達2,589 MHz,同時也搭載32MB Infinity Cache和8GB GDDR6、TDP為160W,並採取1組8-pin供電。 而相對於老大哥RX 6900 XT、RX 6800 XT、RX 6800對應4K解析度、RX 6700 XT對應2K解析度的遊戲體驗,同樣身為RDNA 2架構最新成員的AMD Radeon RX 6600 XT,將為各位玩家帶來,於FHD解析度下最強勁的視覺饗宴。 AMD目前主打的FSR (FidelityFX Super Resulotion)技術,當然也將同步在RX 6600 XT上支援;不僅如此,在有了AMD 3A平台的強力後盾之下,RX 6600 XT也能支援SAM (Smart Access Memory)功能,讓玩家們能夠獲得更顯著的效能提升。 再加上能夠在GPU效力極限之內最大幅度降低延遲的Radeon Anti-Lag功能、與以動態調解解析度來獲取更高FPS的Radeon Boost功能,讓本次強打FHD遊戲解析度體驗的RX 6600 XT,能在1920 x 1080解析度之內發揮最極限的輸出。 在官方測試所釋出的數據當中,可以發現RX 6600 XT在開啟SAM功能後,於FHD解析度下的《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邊緣禁地3》、《極限競速: 地平線4》中所獲得的FPS,相較前一代RX 5600 XT要多出了1.4倍,而在《毀滅戰士:永恆》當中,RX 6600 XT更是獲得了比RX 5700還要高1.7倍的FPS表現。 當然除了跟自家的老前輩相比以外,當然也是要跟老對手NVIDIA來一番比拚,從官方釋出的測試數據來看,在FHD解析度且畫質最高的模式下,3A平台上的RX 6600 XT於《虹彩六號:圍攻行動》、《DOTA2》、《Apex英雄》、《CS : GO》上,都獲得了比RTX 3060還要高的FPS數據,在《特戰英豪》中,兩者也打得有來有往、不相上下,於此也不難發現,本次RX 6600 XT所針對的會是NVIDIA RTX 3060。 不過對公版卡有愛、或是想收藏的玩家們,這次恐怕要失望了,本次AMD Radeon RX 6600 XT預計於8月11日由各家合作夥伴推出AIB版顯示卡,售價為379美金起,先不說黃牛或是礦工,在鬼島稅的「加持」之下,對應各家AIB顯卡的等級與用料,台灣售價或許會落在13,000至15,000元之間。 接下來,在正式發佈RX6600 XT之後,也將在實體卡解禁時間同步開箱(8/6)與效能實測驗證(8/10),請持續關注站上資訊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建議搭載散熱片的PCIe Gen4x4 M.2 NVMe SSD,Sony公布PS5內建M.2擴充槽支援規格
Sony次世代家用遊戲主機PlayStation 5自發售以來就受到全球玩家們喜愛,甚至在前陣子突破最快銷售紀錄,雖然至今在台灣依然是一機難求的窘境(笑);而近日Sony終於公布了一直以來封印的PS5內建M.2擴充槽安裝規格需求以及手續指引,並且將在Beta測試版系統先開放使用。 從官方資料來看,PS5要擴充本身容量建議讀取速度需在5,500MB/s以上並需要自帶散熱鰭片的PCIe Gen4x4 M.2 NVMe SSD,會建議需要散熱鰭片其實不太意外,畢竟PS5的M.2擴充槽即便設計於風扇旁,卻沒有設計額外導風口,也沒有如部分PC主機板一樣內建散熱貼片來幫助散熱,而在如此高速的讀寫運行下,沒有散熱片的SSD相信很快就會因為過熱而降速,如此一來即便有5,500MB/s以上的讀寫性能也沒有太大意義。 而這個M.2插槽的空間基本上只要不是太誇張的散熱鰭片應該是可以裝進去沒問題,當然,玩家們在入手之前還是詳細查一下規格還是比較保險,以免到時買了卻裝不下就尷尬了,畢竟這類等級的SSD要價不斐,2TB規格基本上就可以再買一台原價數位版PS5主機了XD! 詳細支援規格小編也幫大家列於下方: ●介面: PCIe Gen4x4 M.2 NVMe SSD ●容量:250GB-4TB ●散熱裝置:在PS5主機上使用M.2 SSD需要散熱片(內建或自行加裝) ●讀取速度:建議5,500MB/s以上 ●模組寬度:22mm寬(不支援25mm寬) ●尺寸規格:M.2 Type 2230、2242、2260、2280和22110 ●插槽類型: Socket 3(Key M) ●包括散熱鰭片在內的總尺寸:< 110mm (L) x 25mm (W) x 11.25mm (H) ●支援長度:30mm、42mm、60mm、80mm、110mm。 ●支援寬度:22mm寬、包括散熱鰭片在內不得高過25mm。 ●支援高度:包含散熱鰭片在內不得高於 11.25mm、電路板以下厚度不得超過2.45mm,電路板以上則不得超過8.0mm。 資料內更明確指出PS5單雙面M.2 SSD皆可支援,不過並不支援M.2 SATA SSD(畢竟速度差太多),也不支援HMB(Host Memory Buffer),所以在使用HMB的SSD可能速度上會有落差,另外更是表示即使M.2 SSD設備讀取速度有超過5,500MB/s,也不一定能提供跟PS5主機內建的超高速SSD完全相同的性能運行所有遊戲。 如小編上述所說目前官方僅率先在Beta版測試版先解放測試,目前僅開放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的 18 歲以上玩家可註冊,台灣的玩家們可能得再等等,詳細資料可至查詢。 久久沒有消息的PS5 M.2擴充槽如今終於開放讓玩家們測試,相信距離正式解放的時間不用太長的時間,如此一來PS5玩家們終於不用再因為容量問題而頻繁刪除、下載或靠外接硬碟將轉移遊戲檔案以至於浪費許多時間,當然,也有很多玩家如小編一樣還沒得入手PS5就沒有這樣的煩惱了(笑著笑著就哭了QQ)。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超大記憶體支援、超小氣擴充能力,Intel Xeon W-3300工作站處理器系列正式推出
象徵著Intel最高級處理器的Xeon家族,在經過無數的爆料之後,於30號的清晨為我們帶來新一代工作站級的Xeon-W 3300系列處理器,並且搶先在第12代消費級處理器之前用上了10nm製程技術,要來捍衛自家處理器在專業領域的領導定位。 新的Xeon W-3300處理器系列一共有5種型號分別為: Xeon W-3375 (38C/76T) Xeon W-3365 (32C/64T) Xeon W-3345 (24C/48T) Xeon W-3335 (16C/32T) Xeon W-3323 (12C/24T) 新的Xeon處理器均是採用10nm製程的Ice Lake-SP架構,也就是Intel初代10nm製程架構的改良版,其中最高階的Xeon W-3375在核心配置上為38C/76T,搭配57 MB的L3快取,最大的動態時脈為4.0GHz。 效能上,對比上一代產品,Intel這次不是用看得到吃不到的IPC來作為範例,而是直接給出程式的實戰表現,表示新處理器在Cinema 4D中能快上46%、在AutoDesk Maya可提高26%、在Adobe Premierer Pro中也有20%的效能提升表現。 在支援性上,Xeon-W 3300系列能夠最高以8通道模式支援16條DDR4-3200記憶體,讓整個平台能夠擁有高達4 TB的工作暫存空間!然而在PCIe 4.0通道上就相對小氣了,對比隔壁對手的Ryzen Threadripper Pro 3000系列能夠支援128條PCIe 4.0通道,Xeon-W 3300是直接砍半到剩下64條,使得整塊主機板最多只能提供4組完整的PCIe 4.0 X16的插槽,若要容納更多裝置,就必須拆分為PCIe4.0 X8 Dual模式。 然而最讓人無法理解的是,Xeon-W 3300對於硬碟的擴充性是小氣到不可思議的程度,整片主機板只支援一組採「PCIE 3.0 x4」的M.2插槽和2組SATA 6Gbps,比一般的消費性主機板還不如,這對於有大量資料存取需求的工作站來說,勢必只能額外購買使用PCIe插槽的擴充盒或是PCIe SSD了… 至於在其他細項方面,Intel主打的Wi-Fi 6E、Thunderbolt 4還是有保留下來,同時在資料運算上也支援AVX-512指令集和AI深度學習加速功能。 最後在價格上,最高階的Xeon W-3375要價4,499美元,而最低階的Xeon W-3323則為949美元。目前ASRock和GIGABYTE也在Intel發表之後推出了相應的主機板,而散熱大廠Noctua(貓頭鷹)也同樣公布了相對應的空冷塔散,讓有需求的工作站能夠及時買到所需的周邊。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體積小巧照樣能征服全場、文書/追劇/創作/打Game通通OK,技嘉BRIX S BRR7H-4800開箱實測
隨著科技發展與技術日益進步之下,電腦的效能也在歷年來隨之逐步提升,但擁有高效能的同時也衍生了「並非所有使用者都需要最高階等級」這樣的問題,撇除需要重度效能需求的玩家們來說,如果只是需要作為辦公、文書處理、輕度創作又或是影音看劇專用的話,事實上如NUC之類的迷你PC就已經足以勝任,不只擺脫以往PC大又笨重的刻板印象,而且小巧體積的優勢也方便使用者在更多場合/場所上運用。 目前市面上迷你PC產品也是相當眾多,幾乎各家大廠在這塊市場都佔有一席之地,不過各自皆有些不同設計,其中大概就屬GIGABYTE(技嘉)的BRIX系列選擇性最多了,剛巧小編入手了其中的BRIX S系列的GB-BRR7H-4800,有別於通常都採用效能較低的Intel而是改採AMD架構,到底這款BRIX S超微型電腦(mini-PC),在小小身軀裡面藏了怎樣爆發性的內涵呢?繼續看小編開箱實測下去就知道囉! 按照官方的定位,小編入手的這款BRIX S屬於超微型電腦(BRIX Barebone)系列中的一員,該系列有許多分支,其中BRIX(Slim)與BRIX S(Tall)屬於當中最輕薄小巧的版本,兩者主要差異在於高度以及2.5吋硬碟支援,而BRIX S這個分支還提供多款型號供玩家選擇,按架構可分成Intel與AMD兩陣營,而小編手中的這款GB-BRR7H-4800則是隸屬AMD陣營中的最高階版,內建的處理器為Ryzen 7 4800U、並具備效能更佳的Vega顯示核心,而採用Renoir核心架構的4800U更是可以為玩家帶來更優化的性能表現。(另有4300、4500與4700U等版本可供選擇) GIGABYTE BRIX S外盒採用與本體相呼應的黑色塗裝,呈現低調、時尚風格,正面印著GIGABYTE BRIX S字樣驗明正身,背部標示著GIGABYTE BRIX S各項特色、規格,而且在底部也可以看到AMD Ryzen、Radeon標籤,證明內部規格是AMD陣營無誤。 外盒看完後就來好好鑑賞一番本體吧!除了第一眼可以發現體積十分小巧之外,也可以發現原廠在造型設計上有用心,頂部採用紋路設計在光線照射下會反射出顯眼的光澤並搭配左側白色線條,讓原本看似一般低調的黑色塗裝也呈現獨特的時尚風格。 GIGABYTE BRIX S實際尺寸為高寬長46.8x119.5x119.5mm,整體如小編的手掌般大小,基本上也不太需要再額外挪出空間,讓使用者可隨心所欲地擺放,有效利用工作環境,基本上對於場所的是用性相當高,不論是想擺客廳或桌面上都可以十分容易配搭。 周圍配置的部分,前I/O配置USB 3.2 Gen2 Type-C(DP alt mode)x1、USB 3.2 Gen2 Type-Ax3、3.5mm麥克風/耳機音源孔x1以及開機鍵。 除了一般個人使用,BRIX S也相當適合用於商用場合,官方更是於機身左側配有一組可用於安全系統、販賣機、ATM等場合的RS232的COM連接埠,對於商用需求的用戶們算是相當友善。 背部I/O提供HDMI 2.0ax1、Mini DPx1、USB 3.2 Gen2 Type-C(DP alt mode)x1、USB 3.2 Gen1 Type-Ax2、2.5GbE RJ45網路埠x1以及DC電源孔;此外加上前面板的USB Type-C,BRIX S最高可支援4螢幕輸出,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另外GIGABYTE更提供GC-BRCML-DLC附加介面卡讓商業用戶選購,玩家可自行透過加裝介面卡以及更換背部面板來額外增加1組Gigabit RJ45 (Lan)以及1組RJ45介面的RS232連接埠,讓BRIX S功能更加豐富、強大。 如果使用者還是覺得迷你PC佔空間的話,BRIX S還可透過隨附的VESA支架來直接安裝於有預留VESA孔洞的螢幕上與螢幕合而為一,再透過開啟USB Power On功能即能透過連接的USB裝置來開機,讓原本的迷你PC搖身一變宛如一台AIO電腦,而在需要維修、更換設備時更比AIO電腦還來的方便。(連桌面空間都不用佔了) 由於BRIX S算是空機配置,原廠並沒有搭載記憶體與儲存硬體,這樣一來玩家們可自由選擇自己信賴的廠牌來安裝(還能DIY耶),所以在開機之前小編也來拆機安裝周邊硬體,順便一覽內部硬體配置。(如果在店家或網路商城購買時,可直接選配合適的內部零組件) 看完外觀以及內部設計與配置樣貌,終於來到開機實測環節啦!首先進入BIOS介面可以看見系統相關資訊以及一些簡易設定,小編剛才裝入的8GB SO-DIMM DDR4 x2也正確顯示於資訊欄中。 接著透過CPU-Z看一下內部硬體資訊,開頭小編就說過了,入手的是搭載8C/16T的AMD Ryzen 7 4800U版本,至於主機板型號則是Carrizo FCH,另外,小編挑選的記憶體為Samsung顆粒的8GB 3200MHz SO-DIMM DDR4 x2。 驗證一下,透過GPU-Z與CPU-Z可看到這顆Ryzen 7 4800U所搭配的Vega內顯時脈為1750 MHz並可使用512MB顯示卡記憶體。 AMD Ryzen 7 4800U的性能相當不容小看,在CINEBENCH R23當中得到了1,137/5,706分,在8C/16T加持下多核分數不僅更勝過對手i7-1165G7,也快追上桌上型的i7-7700K;而在CPU-Z Bench方面單核也突破500分大關,多核分數也來到3,920.7分,完全贏過自家的Ryzen 7 1700。 記憶體的部分透過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驗證得到了讀、寫、複製43,784/42,654/36,493 MB/s成績,完全發揮了這組記憶體的效能,用於辦公、簡單創作甚至遊戲上來說已經相當足夠。 AMD的Vega內顯有多猛?我們就來透過3DMARK來驗證,結果顯示在Time Spy與Fire Strike上得到了1,057/2,969分,專門測試內顯的Wild Life與Night Raid各得到了5,588/10,605分,以內顯性能來說確實已經相當強大,用來簡單影音創作剪輯或一些跑一些輕度遊戲都不是問題。 另外3DMARK CPU Profile測試了一下CPU效能,可以看到在單執行序上得到了687分,全執行序則是得到了3,728分。 在這顆Ryzen 7 4800U與Vega內顯的加持下PCMARK 10更是突破5000分大關,一般文書辦公完全是綽綽有餘。 儲存硬體的部分小編選擇了SP廣穎US70 SSD來實測,可以看到在CrystalDiskMark內讀寫效能測試皆突破了3000 MB/s大關,完整發揮出PCIe 3.0該有的速度,不管是在搬運大容量資料能有效大幅減少傳輸時間,對於創作影音剪輯上也有很大的加分來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既然內建了2.5 GbE LAN與WiFi 6,小編也簡單透過Speedtest網站來測試網速品質,可以看到在500/250M網路環境下,有線連接測得515.7/264.8Mbps速度,而WiFi 6同樣也測得504.85/266.83Mbps成績,幾乎可以說是沒什麼太大的損失,甚至上傳的部分無線還比有線高一些呢! 看到這邊或許不少玩家們還是會疑惑作為一部迷你PC應該還是很難與遊戲搭上邊,不過事實上可未必如此,小編這次也準備了《銀河破裂者》(The Riftbreaker)、《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兩款遊戲來好好考驗BRIX S。 首先於《銀河破裂者》中,由於有AMD FSR技術加持,在FSR開至Performance模式下即便陰影質量設定到High依然有57.93 FPS接近及格的表現,以內顯來說已經相當優秀,這要是選擇Intel系列的話,恐怕就玩不了了(XD)。 而在人氣依然相當知名的老牌遊戲《英雄聯盟》中,即便畫質開至極高,4K解析度依然能有59 FPS可以說是及格的成績,1080P更是來到了104.2 FPS,證明這樣的迷你PC拿來打LOL也是完全沒問題! 創作者測試的部分小編選擇常用的Photoshop以及X264、X265來驗證,可以看到在Photoshop Benchmark中得到了656分,在修圖剪輯上沒有問題;而在X264 Benchmark上得到36.5 FPS,X265的部分在1080P得到38.71分,4K則是8.579 FPS,足夠應付簡單的影音剪輯。 話說目前隨著半導體材料缺貨、疫情、還有挖礦搶貨等影響,要組一台CP值高的PC可以說是有些難度(代價不小),而且,如果就像一開始小編所說的,只是需要一台主要用於文書辦公、追劇、聽音樂,甚至偶爾也可以打打Game跟做做影像剪輯的話,這樣的需求對於GIGABYTE BRIX S來說已經完全足以應付,更不用說入手的版本可是採用了AMD Ryzen 7 4800U處理器,內建的Vega顯示核心也比隔壁棚的萬年UHD要強上許多,既不用受限於場所與空間、也能輕鬆置放在想要放置的地方,外觀設計又有型,就算帶出門也方便,街上螢幕與鍵鼠,隨時隨地都是工作場跟追劇房。 另外不管是BRIX還是BRIX S AMD系列皆有搭載TPM晶片,完全可以直上目前有諸多升級限制的Windows11,用戶們不用擔心剛買了新機沒多久就被微軟放生;至於保固部分,也提供了高達3年的保固服務,如果玩家正在想著要怎麼組一台文書PC的話,或許可以跟小編一樣,入手這款GIGABYTE BRIX S喔! 基本上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既然小編都入手了這麼棒的產品,當然也是順便跟大家一起分享囉!有想入手的朋友,可以從這裡的購買連結直通車點擊進入,目前由威健實業代理,購買保固等都有保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啊! ◎直通車連結↓↓↓ 歡慶2021雙11節日,只要指名購買威健代理的「AMD高階迷你PC 技嘉BRIX 4800U」這款超迷你且效能強大的小主機,就贈送【1TB雲端空間】序號1組(市價NT$999),讓玩家可以輕鬆備份,隨時享受大容量雲端空間的儲存優勢。 活動期間: 2021/11/01 ~ 2021/12/15 活動方式: 消費者於活動期間內購買威健銷售產品-技嘉迷你PC BRIX 4800U(型號:GB-BRR7H-4800),上網填寫資料與提交購買發票照片,經審核確認後,即可獲得1TB雲端空間兌換序號 *雲端空間開通後使用期限一年。( 若已有使用此雲端服務者,可合併延長於原帳號使用 )。 ◎活動直通車↓↓↓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